【大美中国】荒漠化治理的“世界样板” 天天视讯
治理后的三十二连山集中连片梯田。白凤斌摄
1997年三十二连山大会战场景。王凤虎摄
1997年三十二连山大会战场景。王凤虎摄
(资料图片)
敖汉干部学院组织党员干部到三十二连山植树造林 刘明亮摄
高高的谷垛 邹毅摄
敖汉旗四家子镇大古力吐村全貌 白凤斌摄
山杏丰收 李井刚摄
【大美中国】
在燕山山脉努鲁儿虎山北麓、科尔沁沙地南缘,头顶是万里无云的苍穹,脚下是一碧千里的草原,被誉为“中国天然氧吧”的敖汉旗,以县级全域面积最大、人工造林覆盖率最高的独特魅力造就了荒漠化治理的典范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敖汉旗曾是“沙柳浩瀚,柠条遍地,鹿鸣呦呦,黑林生风”的繁茂之地。然而,由于战乱频发、人口剧增、乱垦滥牧等原因,这片曾经秀美的草原变成了人们口中“敖汉敖汉,十年九旱,一年不旱,雹子乱窜”的黄沙之地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敖汉旗8300平方公里的土地,荒漠化面积就有6300平方公里,占比高达76%,粮食总产量不足1亿斤。黄羊洼镇哈沙吐村的78岁村民贾国新回忆,“庄稼更遭罪了,一场风沙,幼苗全被打死、掩埋”。
为了改变狂风沙中的困苦生活,为了让贫瘠的土地成为人们生活的支柱,敖汉人民开始了最为困苦的荒漠化治理时代。敖汉旗在1959年、1960年作出了两个历史性的决策——《改造沙漠规划方案》《三年绿化北部的决定》。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,一颗颗治沙心的传承,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的30年间,敖汉人工造林近200万亩。曾经“沙进人退”的旱地,凭借着“大漠无情人有义”的顽强斗志成了“人进沙退”的树林。
敖汉旗始终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,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、生存之本、发展之本、振兴之本。一任任书记、旗长带领着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截至2022年末,全旗有林面积达572万亩,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倍、1978年的4.6倍,森林覆盖率达44.17%。全旗草原面积106.8万亩,草原植被盖度达60%以上。
约8000年前,兴隆洼先民在敖汉种下第一粒粟,如今,这跨越千年的旱作谷子成了敖汉人民手中的“金子”。
2012年,“敖汉旱作农业系统”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“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,敖汉旗也因此被称为“世界小米起源地”,连续9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在这里举办。
“生态好了,水不下山,土不出川,护住谷子,就有了咱的好收成、好生活。”丰收乡格德营子村村民隋国斌一边将谷子播撒入土一边说,他家每年仅小米一项就收入2万多元。年种植面积100万亩、总产量5亿斤、产值20亿元以上、带动5.6万户农民增收、品牌价值100多亿元……金灿灿的小米不仅填饱了当地人民的肚子,更富足了敖汉人的生活。
全旗16万亩沙棘林和113万亩山杏林更是敖汉人胥申口中“重要的资源依托”。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杏仁、沙棘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,在长胜镇六顷地村,2200亩的沙棘树成了当地村民的另一把“财富钥匙”;而在金厂沟梁镇四六地村,沙漠之花百万株沙棘种植计划已经启动,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牢牢地结合在一起。胥申告诉记者:“沙漠之花设计年生产能力5万吨,2022年实现销售收入1.5亿元,利税2600多万元。”
水绿山青、葱翠欲滴,敖汉的绿不仅仅是映入眼帘的绿色,更体现在敖汉人民对筑牢“绿色长城”的坚定信心上。敖汉旗规划建设5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修复、50万亩林间种草、50万亩科尔沁沙地公园;推进百亿元文冠果产业、百亿元沙棘产业、百亿元小米产业建设;推动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工程、乡村振兴绿化工程、林间种草增效工程、义务植树基地工程、智慧林草生态保护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,牢牢铸就北方生态安全屏障。(记者 高平 见习记者 闫丛笑 通讯员 江平)